助力智慧城市建設
專注于智慧城市建設水電應用全場景解決方案
出廠前,一塊合格的光電直讀水表必須經歷“層層關卡”。這些關卡既來自國家法規的硬性要求,也來自企業為了保證品牌聲譽而主動加碼的“內卷”測試。綜合來看,可以把它們分為三大類:法規首檢、環境可靠性試驗、整機性能與一致性校驗。

一、法規首檢——“出生證”申領
依據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》及 JJG 162-2019《冷水水表檢定規程》,所有水表在出廠前必須完成首檢(首次強制檢定)。首檢由企業計量室或政府授權的計量技術機構執行,內容包括:
外觀與封印檢查:銘牌、流向箭頭、防護等級標志、鉛封位置等;
示值誤差檢定:Q1(最小流量)、Q2(分界流量)、Q3(常用流量)、Q4(過載流量)四個流量點,誤差必須在±2%以內;
密封性與耐壓:1.6 倍最大允許壓力保壓 1 min,無滲漏、無可見變形。
只有拿到首檢合格證書,水表才能貼“CPA”型式批準標志,進入市場流通。
二、環境可靠性試驗——“極限挑戰”
光電直讀水表的核心是“光學+電子”,最怕現場出現“讀數跳變”。因此,企業通常會在法規之外再執行一套“模擬現場極限”的測試流程,參考專利 CN103175590A 的做法,可概括為:
溫度劇變:-25 ℃ → 70 ℃ → 0 ℃ → 55 ℃,各 8 h 非散熱循環,使表內產生氣泡、冷凝水;
強光干擾:太陽光 8 000 lux、紅外光 4 000 lux、白熾燈 20 000 lux 三檔,驗證光電傳感器抗眩能力;
渾濁介質:注入黃褐色懸濁液,模擬老舊管網水質;
長周期走字:0~9 999 連續走字,不少于 19 998 次通訊采集,讀數正確率≥99.95%。
通過上述“魔鬼測試”,可提前暴露字輪裝配公差、PCB 貼片虛焊、光電對管偏移等缺陷。
三、整機性能與一致性校驗——“最后一公里”
在法規與環境試驗合格后,工廠還要對整表進行批量一致性篩查:
靜態電流、動態電流、抄表電流三點測試,保證電池 6 年以上壽命;
機電同步校驗:用標準校驗臺同時采集機械讀數和光電直讀數據,差值≤±1 個最小分度;
通信接口拉偏:MBus/RS-485 電壓拉偏±20%,波特率拉偏±5%,丟包率必須為 0;
出廠軟件版本號、校準系數寫入 EEPROM,并做 CRC 校驗,防止后續篡改。
最后,每塊表附一張可追溯的“檢測數據頁”,包含流量誤差曲線、環境試驗照片、通信日志和唯一序列號,實現“一表一檔”。
結語
從首檢合格證書到極限環境測試,再到整機一致性驗證,光電直讀水表在真正到達用戶手中之前,至少要經過 10 余項、累計上萬次的檢測。正因為這些“看不見的功夫”,才讓“跳字、丟數”這一行業頑疾逐步淡出市場,也讓智慧水務的每一筆賬單都經得起時間考驗。